为进一步深化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成效,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教育中筑牢信仰之基,7月6日至7日,潍坊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心桥志愿服务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继续踏上红色研学之路,先后走进昌邑龙池抗战纪念祠与全武红色博物馆,在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讲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传承不朽的革命信仰。
8月2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昌邑龙池抗战纪念祠。这座承载着当地抗战记忆的建筑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串联起龙池地区军民浴血抗敌的峥嵘岁月。
担任此次讲解的是有着 50 年党龄的魏铁良老同志。虽已年过七旬,但魏老精神矍铄,谈起当年的抗战故事,眼神中满是坚定。“1943 年,日军对龙池进行扫荡,村里的青壮年自发组成抗日自卫队,用土枪、大刀和敌人周旋,没让他们夺走一粒粮食、一寸土地。”魏老的讲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亲历者后代的真情实感,他说:“入党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也希望你们能记住。”当讲到战士们为掩护群众撤退而壮烈牺牲的场景时,魏老声音哽咽,实践团的同学们也红了眼眶。
8月2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全武红色博物馆。这座以个人收藏为基础的博物馆,藏着近万件红色文物,从土地革命时期的传单,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军装,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史料,构成了一部立体的红色历史教科书。
博物馆的讲解员曾是一名军事记者,多年的采访经历让他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大家看这件褪色的军大衣,它的主人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衣摆上的弹孔是他在冲锋时被流弹击中留下的,而他硬是捂着伤口冲到了阵地最前沿。”
两天的研学之旅,让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不同视角的讲述中,对 “信仰”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魏铁良老同志口中 “父辈的坚守”,还是军事记者眼中 “细节里的初心”,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红色基因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一段真实的故事里,等着青年一代去传承、去践行。
接下来,心桥志愿服务队实践团将继续挖掘家乡大地上的红色资源,让更多青年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